忠旺新聞

忠旺回擊美媒不實言論 否認向海外轉移資產

時間:2016 - 12 - 30 字號
        針對《華爾街日報》12月29日報道《律師:鋁行業億萬富翁計劃逃離中國》,中國忠旺今天在其官網上發布其控股股東忠旺國際的聲明,稱報道中「對控股股東的指控為虛假指控,並無事實依據,存在眾多失實陳述,嚴重損害了控股股東的商譽」。
 
       《華爾街日報》在該篇報道中,稱忠旺董事長劉忠田正「計劃轉移資產,逃離中國」。而忠旺的聲明除了直指該報道為「虛假指控」,還首次披露了頻頻遭遇外媒攻擊的幕後原因:「自2016年8月29日控股股東的子公司忠旺美國(ZHONGWANG USA, LLC)宣布收購美國愛勵鋁業有限公司(Aleris Corporation,下稱「愛勵」)以來,國際上個別同業企業、《華爾街日報》先後發布數篇針對控股股東及中國忠旺(合稱「忠旺集團」)的指控文章,控股股東對此保持關注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有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稱,不排除海外競爭對手試圖通過輿論中傷,阻撓忠旺美國併購愛勵鋁業。
 
        梳理近期外媒對忠旺的報道,從忠旺美國(該公司與中國忠旺同屬於忠旺國際旗下)公布與愛勵鋁業的交易后,《華爾街日報》就開始連篇累牘向忠旺發起攻擊。
 
        8月29日忠旺美國與愛勵鋁業簽訂併購協議后,《華爾街日報》即開始連續發布多篇文章,文中大量引用來自美國行業協會或競爭對手的揣測性言語,對忠旺大股東做出歪曲事實且缺乏商業邏輯的報道:比如《華爾街日報》某篇報道稱忠旺是國有企業背景,愛勵鋁業出售會「危害美國國家安全」,但事實上忠旺純屬「民企」血統,愛勵鋁業也並不在美生產國防產品。而最新一篇報道則是《律師:鋁行業億萬富翁計劃逃離中國》,文中揣測劉忠田「計劃逃離中國」,比如計劃在瑞士建立辦事處,將來定居瑞士是他的「終極目標」,但這一說法已經遭到忠旺否認,「忠旺沒有在瑞士設立過辦事處或任何公司,董事長劉忠田本人至今為止從來沒有去過瑞士。」忠旺內部人士說。
 
        而《華爾街日報》重要的新聞源和 「評論員」,身份也頗為微妙,其人是美國鋁擠壓協會主席Jeff Henderson,目前已因上述不實言論被提起訴訟。
 
        甚至於政治力量也干預進來,11月初,美國俄勒岡州的12名參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政府,要求以國家安全理由阻止忠旺美國併購愛勵鋁業。
 
        中國忠旺此前回應媒體,表示公司嚴格遵守所有適用的國際貿易規則和出口產品之相關政府法規,並澄清外媒報道中多次提及的海外企業,「都和公司、董事長及家族沒有任何關係」。
 
       針對此次《華爾街日報》關於「忠旺出逃」的報道,中國忠旺內部人士表示:「公司近年來的戰略一直都是國內市場為主,海外市場為輔,這一點從公司財報數據就能一目瞭然,忠旺80%以上的收益都來自國內。」他並介紹,近年在天津、遼陽、盤錦、營口等地投建多個重大項目,包括天津的全球最大的單一鋁壓延材項目、遼陽的深加工中心、營口高純鋁及特種鋁合金項目、遼陽特種車輛項目、盤錦的工業鋁擠壓項目等。「忠旺投資建設的多個重大項目,是過去幾年來中國本土企業在境內實體經濟領域最大規模的投資之一。公司在國內持續、長期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投資,就是看好中國市場的未來,以及立足國內的既有戰略。外媒報道中的忠旺要轉移資產逃到海外的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和邏輯。」
 
        或許來自美國另一家媒體的報道更能說明這場「暗戰」的深層次原因。該報道稱:美國鋁熔煉公司,包括在霍斯維爾(Hawesville)設有熔煉廠的世紀鋁業公司(Century Aluminum),指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來自中國的廉價原鋁不斷輸入市場,並迫使美國熔煉廠倒閉。
 
        雖然忠旺並不外銷原鋁,但其在更高端的鋁加工市場的競爭力和日益上升的影響力,更讓海外同行們感到危機。據業內人士透露,某知名國際同行競爭對手甚至在中國安排了針對忠旺的項目組,每周都會收集忠旺信息並加以分析。
 
        一位長期研究中美關係的業內專家表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除了要規避常見的政府貿易壁壘和相關法律風險之外,還要防範來自「東道主」競爭對手的惡意阻撓——這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由於其產品性價比極具優勢,市場競爭力強,往往遭到本土企業的抵制,有時候甚至會採取干擾政府判斷、惡意訴訟、輿論中傷等方式企圖將中國企業驅逐出市場。
 
        針對《華爾街日報》發布不實報道攻擊忠旺,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日前發表澄清聲明指出,《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引用有關人士的數據和觀點嚴重脫離事實、混淆視聽,中國鋁加工行業既反對不正當競爭,也反對以任何借口挑起貿易摩擦。《人民日報》也對此發表評論《無事生非難稱智舉 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稱「近年來美國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上正越走越遠,在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不振的大環境下,挑起貿易摩擦、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只會進一步損害各國經濟,其不應成為全球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