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2011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就達到3438.29萬噸,為2000年產量的4.4倍。隨着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全球礦產資源的趨緊,合理利用有色金屬資源,挖掘「綠金屬」的巨大潛能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
巨大市場需求鑄造輝煌鋁市眾所周知,「綠金屬」具有可循環利用、低碳環保、無毒無害等特點,不僅可以緩解資源匱乏的壓力,還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利益的「雙豐收」。
鋁,就是最為家喻戶曉的「綠金屬」。判斷一種產品是否是「綠金屬」,應考察其整個生命周期的表現。在美國鋁業協會發布的《鋁工業概覽》中,將原鋁稱為「能源儲蓄銀行」,即在提取原鋁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在以後的使用與回收再生過程中,可以「支取」出來「返還」給社會。
自1886年鋁的商業化生產以來,全球約有75%的原鋁目前仍在循環使用,而廢鋁回收再生能耗僅相當於從鋁土礦開採到氧化鋁提取、原鋁電解直到鑄成錠塊所需總能源的5%,同時可以節省10噸水和11噸固體材料,減少0.8噸二氧化碳和0.6噸二氧化硫排放。這些數據讓鋼、銅等金屬望塵莫及,因為廢鋼、廢銅的再生能耗幾乎與原生鋼、銅的冶鍊能耗相等。
如今,鋁的應用與回收正在呈正比逐年提升。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統計,今年1~8月份我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約為540萬噸,同比增長3.8%,其中再生鋁產量約為280萬噸,同比增長4%。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鋁消耗國,今年國內工業鋁型材市場增幅將超過12%,致力於高端鋁加工的企業於近年迎來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剛剛發布的三季報中可以發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各行各業盈利水平大不如從前,但鋁加工行業如沐春風、穩步增長,其中以全球第二大、亞洲及中國最大的工業鋁型材研發製造商
中國忠旺的業績最為亮眼。中國忠旺今年首三季度收益及股東應占溢利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57.4%及108.4%,至約人民幣107.4億元及13.9億元,產品銷量按年上升57.7%至474,701噸。
專家指出,在中國市場,隨着輕量化進程的提速,「綠金屬」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不可估量,鋁在建設低碳經濟社會與迎接「負」碳時代的到來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精深加工成「綠金屬」發展必然趨勢 鋁合金是最具有實際運用潛力和價值的「綠金屬」材料。研究數據显示,一輛重5.5噸的鋁製半挂車,空載時比非鋁製車輕身16%,滿載時則可提升3噸運力。按每輛車每年行駛25萬公里計算,每輛增加2噸用鋁量,6成滿載時間年增運輸效益18萬元人民幣,減少6噸二氧化碳排放;4成空載時間則年省燃油2400公升。汽車用鋁市場的應用前景十分看好。
此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高鐵車輛、磁懸浮車輛必須採用鋁合金車體,而城鐵車輛34%的材料也為鋁合金製造,鐵路貨運列車同樣出現了鋁製趨勢。不過,真正能夠享受到中國軌道交通車體鋁型材「大蛋糕」的鋁加工企業屈指可數,能夠滿足高鐵用工業鋁型材產品要求的國內企業更是不足四家,而諸如高鐵車頭寬板等大截面產品,僅中國忠旺一家可以生產。
除了交通運輸行業之外,鋁製品在裝備製造、電力工程等領域的應用範圍被不斷拓寬,鋁加工行業正在通過技術改造、產業升級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一趨勢正是我國綠金屬產業的發展之道。自從2002年向工業鋁型材領域進行戰略轉型以來,
中國忠旺所生產的高端工業鋁型材產品,不僅使得中國鋁加工產業邁上一個新台階,而且還加速了下游產業鋁應用的步伐,打破了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近年來,鋁業巨頭紛紛尋求產業轉軌,加大深加工投入力度,而非在上游領域競相追逐。中國忠旺通過工業鋁型材深加工業務進一步鞏固其在交通運輸行業的市場份額。工業鋁型材深加工產品是指通過高精焊接加工及表面處理等工序,把工業鋁型材產品進一步加工成為可供客戶使用的成品或半成品出售,比如鋁製托盤、高鐵車廂均屬於此類產品。
日前,筆者在参觀
中國忠旺遼陽生產基地時看到,工業鋁型材深加工中心的廠房已拔地而起,從海外引進的各種高精密設備大部分已經安裝就緒。自2011年開始,中國忠旺開始把產品範圍延伸至工業鋁型材深加工領域,為中國忠旺重啟出口美國市場的大門。
在中國忠旺的鋁合金車體製造廠,工程師詳細介紹了高鐵車廂的整個製造過程。原來,高鐵車廂材料85%以上來自鋁擠壓型材,整個車體由型材、板材,鑄件與鍛件焊接而成。近萬億的軌道交通發展規劃給高端鋁加工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2020年,我國將建成1.6萬公里的高速鐵路,高速鐵路的總里程將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南車集團研製的500公里高速試驗列車試驗速度已經達到575公里/小時。「輕」是高速最基本的條件之一,鋁作為輕量化的首選材料,將會被更廣泛地應用於整個大交通領域。
如今,鋁應用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如果沒有鋁的存在,就不會有今天疾馳如飛的高速鐵路列車,也不會有耗油量不斷減少的重型卡車,更不會有舒適安全的乘用轎車。可以說,「綠金屬」鋁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給人類帶來了舒適、快捷的現代文明。